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榜样,每个人也有每个人心中的榜样。 在我矿选煤中心,生产车间的张培雷既不是“大师”,也没当过“模范”,但在 工友们 心中,他就是 大家的 榜样,一个平凡的奋斗者。让我们一起走进 张培雷背后的 故事 ……
再苦再累咱都不怕
1996年, 张培雷 以整体划转的身份从杨村 煤 矿来到东滩 煤矿 选煤厂工作。 他身材消瘦 ,走起路来自然带风,加上头部稍微右偏,给人一种十分潇洒的感觉,笑起来两个眼睛眯成一道缝,漏出一口大白牙,人又幽默, 让大家感到 十分亲切。当大家问他,“选煤厂虽说是地面单位,但也非常危险和辛苦,你后悔吗?”他哈哈一笑,有 些 豪气的说:“不后悔,再苦再累咱都不怕”。就这样,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姿态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。
但是很快, 现实的困难接踵来袭 。因为他对整个工艺都一窍不通,只知道蛮干,一个班下来,别人都有说有笑的去洗澡吃饭,只有他像霜打的茄子一样。 “ 不能只凭着一腔热情蛮干 ,别人会咱也会,不会咱就问 。 ”不服输的张培雷从此开始了“学徒”模式。
他开始每天黏着那些老员工 问东问西 , 时常带着一个小本子放在上衣口袋里 ,像个好学的学生一样,一边听一边记 。 就这样,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关于生产的全套流程。
理论武装起来了,就需要在实践中 检验效果 。大家 总能在轰 鸣 的厂房内看到他穿梭的身影,不是在研究煤质 , 就是在巡视设备,将生产情况掌握的透透的。煤质有什么变化 ? 矸石量是不是又大了 ? 煤泥水是不是又黑了 ? 他都第一时间了解,并能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。现在大家都亲切的叫他为“张专家” 。 有故障就找 “ 张专家 ” ,因为 他 懂得多、本领大。
学到东西就是最好、最大的回报
“干工作一定要有奉献精神,付出、吃亏的同时你也学到东西了,我认为学到东西就是最好、最大的回报 。 ”这是张培雷常 挂在嘴边 的话。他是班组中上班最早、下班最晚、加班最多、休息最少的。上班的时候,什么活儿都抢着干 、 肯吃苦、肯下功夫 , 这是大家对他的一致看法。
作为 运行了20多年的老厂,大部分设备因年限时间长,经常出现故障,张培雷每天都在想方设法在最快、最节约成本的情况下确保洗煤生产平稳运行 。为此,他总结了“望闻问切”设备检修法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 在 今年的 隐患排查专项活动中,共计辨识出新隐患40余条,是隐患排查活动中提出新隐患最多的职工。他提出多项合理化建议,其中对振动筛入料溜槽改造,将筛面利用率由原来的不足70%提高到95%以上,提升了筛分效率和筛分效果;对弧形筛入料溜槽改造,提升了弧形筛的筛面利用率,解决了下级离心机水分超标的问题。在厂组织的磁选机维护技术竞赛中,他维护的班次是介质回收效果最好的,连续获得竞赛第一名 。
自己吃过的苦,不能再让他们吃一遍
张培雷不仅自己专业知识扎实,对新老员工更是倾囊相授,知无不言。“自己吃过的苦,不能再让他们吃一遍。” 他深知当初由于自己不懂工艺设备所吃的苦,所以面对厂里新来的员工时,他总是默默无私的传授自己的一些经验。 在设备旁边、在休憩间隙, 你总能在他的身边看到新员工围着,你一言我一语,像一个微课堂一样。他总是先抛出一个问题来,看到大家支支吾吾答不上来,他就循序渐诱的解答。回答完看到大家都懂了,他还是不放心,还要亲自领着去现场示范操作。他经常对向他请教问题的新员工说,事必躬行,任何理论都不能偏离实践。 生产车间大半管理人员和机修人员都受过张培雷教导,虽无师徒之名,却有师徒之实,大家都亲切的叫他一声“张师傅”。
如今 , 他在东滩 煤矿 选煤中心已经工作了整整26年,这个厂、这里的同事已成为了他的家和他的家人,已融入到他的生命之中。在他的眼里 , 主厂房就是他的家,设备就是他的孩子 。
平凡着、奋斗着。 为简单的事执着,为一件事专注,张培雷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了工匠精神,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。他已经成为 选煤中心 的一面旗帜,引领着员工向团结要效益,向技术要效益,向实干要效益,为 矿井 稳定高效生产保驾护航。